古 驿 道 传 说
罗时焱
地处普安县东北部、距县城38公里的普安县一个偏僻乡镇——白沙乡,因古驿道的神奇而让这个未开发的乡镇显得灵气十足,富有历史传说中的美誉。
白沙古驿道
白沙古驿道,从白沙翻老鹰岩、花贡、阿都田、毛口驿、打铁关到郎岱,大约30公里,其中,白沙至老鹰岩段十公里的古驿道,是普安县所有古道中保存尚为完整的一段古道,古道起修建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间,由明军投工投劳,用上亿块大小不一的奇石铺就而成,修造古道的人非常聪明,采用的石头坚硬,奇形多样,独特别致,每块埔石各有不同的颜色和花纹,石头的颜色为灰白色和淡绿色,石头的形状为方形、长方形、菱形、三角形、圆形、道宽为1.5米,古道两旁有排水沟,沟深32公分,可见当时建造古道的人在设置上和道路的线路上都讲究了科学二字,使多年的古道今天看来有笔直、畅顺、安全的特点。
传说中的古驿道
据说当时修造古驿道,是1382年(明洪54年)冬,征南将军付友德。率兵征南,明军取黔入滇,统一西南,奉命治道,分置军马护卫交通。奏书朝廷朱元璋旨令明军架桥磊石埔道抬土,首令谕民丁各输粮一石瞻军,次年乃修驿道。驿道功能主要用来统一西南,传递信息,促进各地方经济文化交流,另则有实现军事交通便利和对外开放之需要。在古驿道中,没有记载古驿道的文字及考点,在十公里的古驿道中,唯有一处留有关于古驿道上的一段故事,就是在白沙至老鹰岩(大岩洞)处的十公里处,有一块巨大的石头上留有一句碑文字体,上面写着“普安同知陈世镇殉难处”,后听当地老百姓讲述,说陈世镇是个官员,洪武年间率家人从云南徒步盘县、普安,经过白沙古驿道的大岩洞处,被土匪杀害,死尸被当地人挖土填埋,因无亲友寻尸,后来人才在石头上留下这样的文字记载,以说明当时古驿道上的人烟稀少以及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
古驿道上的烽火台
在白沙10公里段的古道上,有一道可供人们观赏的风景台——就是陪伴古道度过风风雨雨长年不衰的烽火台,大约有6——7个,其中保持尚完好的峰火台有老鹰岩峰火台、半坡唐峰火台,卡子峰火台,铁厂峰火台,这些峰火台的设置科学、地势讲究,确有山高岩陡,鸟道羊肠,关顶可抚云霞,关下山峦抚首的特点和气势,清道光兴义知府谷善禾在其《老鹰岩放歌》中写有“横山忽亘路忽断,老鹰直立峰之巅,此际除是乘风飞,乘风未飞先恐坠”之句,语道出峰火台地势设置的险峻,确有登高望远之科学,二是选用峰火台的头特别坚固,每块石头颜色为黑色,形状为正方形,每块石头长宽为40公分,峰火台为正方形。峰火台在通信上起着传达信息,在军事上起着报警的作用,实为传达任何信息的标志。当时在峰火台上传达信息的标志为以狼粪烧烟为信息标志。反映出古人用这样原始古老的通信标志作为开展军事工作的迫切需要。多年来,古驿道与峰火台成了历史传说中的相伴者,传颂着不灭的历史,鼓励着当今的后来人,去开拓新路,修补人性,向往平安。
体验古道,感受历史
当岁月历经无数个风雨,当时光冲刷了古道上的某些记忆,而今的现代人,顶着风雨,顶着阳光,头戴草帽,手持太阳伞,走在当时古人埔就的古道上,去品味历史,去感受艰辛,去理解当时古人修道的艰苦与勤劳,得出了许多关于古驿道上的人生体验。确实是一种独特而幸福的感知收获。脚下的古驿道,不断地向前延伸,让你感受到人生的道路有时平坦,有时崎岖,有时顺畅,有时艰难,有一种人生哲理之感。脚板踩着的奇石,圆滑而有硬度,让你感受着每一块石头承受着多少人的践踏和损伤,也没有让它破碎,而变得更坚强牢固,富有传奇功能,驿道中有的石头留有马蹄脚印和多种动物脚印,据说留有马蹄印的石块下有金银填埋,当时有的老百姓会在夜间偷挖取金,实际只是传说并非真实。但作为当时存在的交通要道演绎出当年运输的艰辛与困难,记载着人背马伏的古老历史,那些经过多年大自然洗礼的石块,向行人报告着他们的英勇顽强,每块石头都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和故事,这些经过多年磨砺的古驿道,向每一个后来人诉说着他们的风采的画面与风景。古驿道中的每块奇石上都有不同的花纹,记载着白沙石头在当时的风光美丽,走过古驿道的人,都会有一种苦尽甘来的兴备感叹,虽不如旅游那样轻松怡悦,但能让人感受到强身健体,先苦后甜的人生经历和事物发展的曲折经过。走过古驿道,许多人生的酸甜苦辣都能含在其中,让人寻味,使人生更有一次新的感知和体验。更会让人在艰苦的环境中像古道一样,让时间的磨练使人更坚强。
而今的古驿道,整个身躯已被大自然和人为的因素改变了它原有的风姿,古道中的奇石有的失去原貌,有的被人挖走用于修造房屋和修砌地垦,有的被玩石者窃走当成了商品出售,古道两旁的排水沟。由于多年的无人打造,已变得面目全非,排水沟长满树枝茅草,使古驿道的保护失去了依靠,给人一种苍凉之感,提及此语,在于呼吁热心开发的人士,在历史文物即将流失的今天伸出修复之手,让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给后人留下历史的传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