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山歌之乡
——龙吟喇叭苗山歌传承记实
距普安县城40公里的北盘江上,一个以喇叭苗民族山歌为主要精神娱乐活动的少数民族乡镇——龙吟镇,在历经生活的艰辛和岁月的沧桑以及发展创新的进程中,喇叭苗山歌一直成为人们追求生活,讴歌幸福、赞美婚姻、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一种独特方式被人们记载和传颂。50多年来,喇叭苗山歌在发展传承的进程中,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喇叭苗山歌的起步阶段
龙吟喇叭苗山歌是中原文化与汉文化相结合的产物,50年代初,是喇叭苗山歌的起步阶段,这个阶段的山歌是一种以野外为阵地的歌手自由对唱和个人独唱,其内容以男女谈情说爱为主舒发人们对生活的感受,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反对封建传统的婚姻包办制度,倡导婚姻自由,提倡男女平等,追求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它的特点是每首四句,每句七字,第一、二、三、四句的韵母相同,最后一句押韵,表达方式为即兴舒发和现场编唱,由于龙吟山歌自身的发展,使它成为后来人们弘扬和传承的精神文化娱乐方式。50年代末,龙吟山歌就成为第一个激情时期,山歌为人们所提倡。并成为当时男女青年追求美满幸福,反对媒说之言的精神动力,一首山歌的魅力,能让一对男女青年为了爱,为了逃避传统婚姻,曾引发男女出家私奔,去寻求自由美满的情爱生活。
喇叭苗山歌的兴起阶段
60年代至70年代,电影《刘三姐》的传播和盛行使龙吟喇叭苗山歌成为第二个激情时期,电影《刘三姐》以山歌对唱的方式曾经给龙吟山歌的带动和影响以极大的感染力和示范力,这个时期,龙吟喇叭苗男女青年为山歌而倾倒,当时的泡本山,长冲组,陈子萍等村组到处传颂着山歌的声音,农闲时节、田地间、山角下、寨子中,处处洋溢着人们对山歌的眷恋。其中反映爱慕之情的山歌流行龙吟,比如:男方找女友的山歌表达语言:郎在郎乡不唱歌,来在妹乡才现学,心想和你唱两首,不知声音和不和。又比如:女方找男方的山歌表达语言:不会唱歌你莫来,不会划船你莫开,妹是杭州漂白布(了不起的意思),剪刀不好你莫载(不是好手你莫来)。这些即兴抒发心理情感动听的山歌,曾带动了龙吟山歌的发展。
喇叭苗山歌的创新阶段
1979年至1995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龙吟山歌带来新的发展和新的内容,这个时期是龙吟喇叭苗山歌的第三个激情时期,这个时期的山歌,在形势上和内容上都有了新的转变;在形势上,他转变了过去以野外形式的对唱为室内和任何娱乐场所的即兴对唱和个人独唱,集体唱,自由组合唱,在内容上,从过去的以情爱为主要内容的山歌演变成内容丰富的山歌,有讴歌对党的热爱,唱响共产党好、改革开放好、社会主义好;有歌颂经济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的新变化,这个时期,龙吟镇喇叭苗的文化人仕和热爱文艺的工作者在经济发展的热潮中,拿起手中的笔,为民族文化传播奋笔疾书,自编反映党的政策好的山歌27首,在学校、村组组织人员训练培训歌手,把龙吟的发展与变化用山歌的形式表达出来,比如,反映龙吟变化的新山歌:普纳山上好风光,白水马路通家乡,龙吟建起小城镇,人民生活奔小康;天上星星亮晶晶,龙吟到处有电灯,交通发展真便利,坐起班车进县城。在龙吟丰岩村的丰岩组,曾经有个叫郭仕云的歌手对唱山歌特别痴迷,可以达到废寝忘食,80年代初期:龙吟镇丫口乡乡长邓吉辉经常被山歌的魅力所感化,经常让他看书不得安宁,多少夜晚,当寨子中男女青年的歌声传进书房的时候,让他看不进书,但却激发他即兴抒发山歌,红旗桌子四四方,掀开白纸写文章,手写文章心想妹,哪天与你共书房。这个时间反映恋爱的山歌内容多,比如,男方试探女方是否喜欢自己的山歌语言表达:天上起了五里云,小郎起了几次心,不是今日起的意,从小爱妹到如今。又比如,姑娘想找富裕郎哥的山歌语言表达:跟哥要跟有钱哥,妹来哥家幸福多,如果阿哥没有钱,妹在家里也枉然(地方语)。这个时期的山歌,展现了青年男女追求富裕,提高生活质量的新愿望。1985年5月,龙吟镇喇叭苗姑娘邓莲花曾经代表黔西南出席贵州省清水江(黄平县)举办的少数民族民歌大赛并荣获三等奖,《贵州苗岭歌声》文艺刊物第六期封面刊登了她的形象。多少龙吟人引以自豪和骄傲,也对龙吟民族民间文化起到了鼓舞,带动、创新的作用。特别是土地承包后,曾经追求温饱的贫困山区人在走向劳动致富的道路后,在双手创造劳动的进程中提升了对精神文化生活的享受,这一时期的山歌,具有来势凶猛,形式多样、音高、嘹亮、奔放等特点和风格,并和汉族山歌的语音调基本相同。
喇叭苗山歌的冷落阶段
1996年——2003年,这个时期,是龙吟喇叭苗山歌受到冷落的时期,究其原因,一是经济发展给人们追求生活的方式带来了转变,二是电视的普及改变了人们追求文化生活的方式,使过去哪种以歌为媒的情爱方式发生了变化。三是高考落榜的青年学生名落孙山走出家门走进了大城市涌动的打工潮开始挣钱。编唱山歌的人逐渐减少,传统文化受到冷落,别说唱歌,就连朴素的少数民族语言也在漫长的生活中演变成了大众汉语,这个时期,能寻找到唱山歌的也只是及个别老夫和少量的青年女学生,存留的原生态山歌也所剩无几,当我们走进龙吟丫口村,去寻根问底山歌的存留时,一位78岁的陈卫贤老人告诉我们,过去的山歌现已没人留存,有的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损伤遗失,基本无山歌的积累和系统的收集,但老年人在我们的央求下,回忆了50年代男女恋爱以歌为媒的几首,十个破头九个尖,十朵莲花九朵鲜,十朵莲花鲜九朵,不知那朵来团圆;人家丈夫是丈夫,我的丈夫像个猪,人家赶场把猪买,我们赶场卖丈夫。六月包谷出天花,带信给妹种庄稼,种起庄稼吃饱饭,那有摊花来养家。这些山歌,来自民族民间生活的根
喇叭苗山歌的传承阶段。
面对即将消失的民族民间文化,面对民族文化急需拯救的呼声,2004年至今,龙吟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分管领导主抓,教师积极配合,农民积极参与,使被人们冷落的民族文化再次得到激活,再次掀起龙吟山歌的激情岁月,特别是近年来“多彩贵州”系列活动的举办,为民族民间文化推陈出新;各类山歌的增色添彩搭建了平台,从不同的方面推出龙吟喇叭苗山歌歌手和民间舞蹈,为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提升民族文化品位创新了形势。2006年至2007年,龙吟镇的罗仁良为山歌的传承,自己出资买电脑、摄像机、收集刻录山歌碟子,使龙吟山歌进入了市场,成了地道的文化商品,从龙吟走出了外界,自编山歌的中学教师邓吉远、小学教师黄玉国也成了当地传承民间山歌的热心人,他们为推出本地文化作出了贡献。另一方面,为拓展民间文化的有效载体,龙吟镇党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阵地的作用,在中学、小学分别开展了民歌比赛、射弩比赛、男女民歌对唱,并在校园聘请了专业的技能教师和民间山歌教师,传承技艺,传承山歌,创新内容,编排舞蹈,使各类民间文化的传承创新氛围不断增色,为让龙吟真正成为山歌之乡,让现代农民享受本土民族风情,给后人留下不绝的文化资源,2008年6月20日,龙吟镇举办了首届民族民间喇叭苗山歌比赛。30多个喇叭苗姑娘身穿民族服装,用山歌表达他们对新生的热爱,用民族文化讴歌龙吟的新风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