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舞蹈----嗨马舞
嗨马舞是流传在我州普安县三板桥镇的一种彝族民间原生态舞蹈,原先通常称作海马舞,记者最近对这种舞蹈进行考查,发现它跟海马这种海洋性动物一点不搭界,因此以为是嗨马舞的误记误传。“嗨”是彝族口语中的一个动词,含有逗、驯、娱等意义,“嗨马”这名称应当是一个动宾词组。
嗨马舞表现的是一个赶马者与一个或两个扮成马的演员表演人与马之间关系的舞蹈。开始,人把马领上场,有一些固有的程序性动作,然后是不安分的马与赶马者嘶鸣咬啃等,然后是赶马者经过一段的调教,马终于服从人的指挥,与赶马者统一起来,然后有一番对观众的礼拜致意,最后结束。这个舞蹈最早可能源于驯马的生产过程,第一次驮东西的马不适应生产劳作,会有一番剧烈的反抗,而经过一番调教之后,它终于认命,成了任劳任怨、勤恳踏实的人类最好的帮手之一。
这是一种彝族民间原生态舞蹈,作为原生态状态的嗨马舞,存在表演没有固定程式,随意性较大,动作也不规范和不到位等不足,但我们却能从中认识到许多东西,从而去评价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仿生是舞蹈中的一大重要门类,特别是在原生态舞蹈中,仿生更是一大主题。但我们常见的仿生舞比如孔雀舞、锦鸡舞等,都是一种纯自然情形下的动物生态的模仿,而嗨马舞的仿生有两大特点:一是它不是纯自然情形下的生态模仿,它表现了一个过程,即一匹野性十足的“生马”被调教成一匹“熟马”的过程,尽管这一过程的表现不是那么认真,细节也显得略有些粗放,但这一过程是能看出来的。第二,表演这个舞蹈借助了道具,饰马的演员身后腰部捆有一段马的后半截身子,身前则是马的前半截身子,表演内容多由道具完成,而不是完全借助于演员的形体表现,嘶、咬、啃等全由马头表现,人则表现踢、刨、跑等动作。
关于艺术起源,有多种说法,有源于自然说,有源于生产劳动说,有源于宗教说。如果要给嗨马舞定位,它应当主要是源于生产劳动和自然,而从它所使用的伴奏乐器鼓、钹、镲及唢呐等来看,与宗教也当有一定关系。彝族是一个山地民族,日常生活中与马有着不解之缘,早年间的一部电影《山间铃响马帮来》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生活。因此,作为人类尤其是彝族生产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伙伴,其形象进入民族民间艺术是理所当然的了。而它的仿生部份,则是从大自然中来的。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嗨马舞是一种带有宗教类色彩的祭祀等活动中,人们从仿生角度和从生活中得到灵感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民族民间原生态舞蹈,具有较高文化和艺术价值,经过认真打造,它可以成为一个艺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