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纳山古战场

  • 发布时间:2017-10-16 16:34:50
  • |
  • 作者:李 自 友
  • |
  • 阅读次数:641次

普纳山古战场

也许真是应了农村人常说的“远香近臭”那句俗话,今年端午节放假回家,晚饭过后,独自一人站在门前的院坝里,对着远处的群山疑神远眺,猛然间觉得群山环抱中的普纳山,却是别有一番神韵,苍茫暮色彷佛给它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山从头至尾,顺势缓缓延伸,渐渐隐入另一座大山的背后,宛若一只千年神龟,静卧在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之间。

普纳山位于小镇龙吟东南隅,距小镇约五六华里。过去,或许是源于生于斯长于斯、朝夕与之相伴,亦或压根里就没有仔细地去细看过它的缘故,对它是颇觉有些韵味索然,然而,这次放假回家,忽然觉得,茫茫夜色下的它是那样的雄伟,真有几分巍峨耸立、壁立千仞的气势。数十年来,普纳山作为一座静静的大山,之所以能进入人们的视野,时常换来世人的一些谈论,其根源还应追溯到数百年前发生在山上那场血腥战事。

早在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政权建立明王朝,云南故梁王松山不肯归附,欲与朝廷抗衡,明太祖多次遣使诏谕,均被梁王所害。洪武十四年(1381年),太祖命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西平侯沐英为副将军,率30万大军师征云南(此次师征云南,史书上叫“太祖平滇”,喇叭人则称之为“调北征南”)。 一时间,万千军士金戈铁马,向云贵高原大山深处进发。一路上,自是免不了会受到当地一些土著居民的侵扰,于是,为维护地方稳定,明军每攻下一地,就留下一部分官兵驻守。“十二月辛酉,傅友德率蓝玉、沐英等进攻普定,克之,罗鬼、苗蛮、仡佬望风降。至普安,复攻下之,乃留兵戌守,进兵曲靖”。 平定云南后,各地土目又相继叛乱不断,纷纷围攻留驻明军。“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九月,越州土目阿资叛……帅众寇普安,烧府治,大掠,友德进击之,斩其梁满已青。”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阿资退屯普安,倚崖壁为砦,友德以精兵蹙之,蛮众皆缘壁攀崖,坠死者不可胜数,生擒一千三百余人,阿资遁还越州,沐英遣宁正从友德击阿资于越州……悉平之。”这里阿资的“退屯普安,倚崖壁为砦”,主要就是在今之普纳山周围一带。

普纳山因山势险要,四周悬崖绝壁,仅一小径可通行,不能容骑,山顶宽平,纵横数十里,在山下有一洞穴“城子洞”,洞深而广,可藏万人。阿资就纠集当地土著居民红苗、仡佬人依仗普纳山山势险要,易守难攻,坚守不出,与明军负隅顽抗,明军久攻不下。

据说,明军攻打普纳山,三年都未能攻下,每次进攻都被山上的矢石滚木打退。年长月久,明军想出一个办法,用竹子扎成笆摺,笆摺内夹着干草,以减轻矢石滚木的打击力。进攻时,根据笆摺的大小,由几名或几十名士兵揽着跟在后面前进,这样才得以接近红苗仡佬人的关卡。此后,双方近战夜战,争夺十分激烈。一天,山上的红苗、仡佬人捉住明军中的一名号兵,对号兵十分感兴趣,经常叫他吹号取乐。时日久了,彼此混熟,对号兵的看管就不再像刚抓到时那样严。号兵就以吹号为名,一有机会就偷偷观察山上的地形,发现普纳山前面笔直陡峭,后面山势平缓,且在后岩上长有一颗粗壮的葛根,可以攀岩上山,就借吹号取乐为由,用号声告诉山下的明军:“前面陡陡岩(方言读ai),后面大路来。岩上有根藤,吊得千千万万人。”山下的明军听到山上号兵传来的暗示,及时调整进攻计划,一部分在山前佯攻,大部从山脚绕到山后,顺着那可粗壮的葛根攀岩而上,直捣山上土著居民大本营。山上守军腹背受敌,大败落芳而逃,人马“皆缘壁攀崖,坠死者不可胜数,”脱逃的退下山来,慌乱间急急退入与普纳山遥相呼应的城子洞躲藏,明军紧追而至,守住洞口,从附近村寨收来大量辣椒干草,封住洞口点燃焚烧,并命士兵抬来风车(农具的一种,专供扬谷而用)对着洞口扇风,将躲藏在洞里的红苗仡佬残兵全部活活闷死。就是事隔数百年后的今天,进入洞内,偶尔还会发现一些白骨。

今天,作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苗家人,在对数百年前发生在山上的那场战事进行了解时,寨上的一位老人还告诉了我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传说。据说普纳山因山势雄奇险要,土壤肥沃,林木蓊郁,草木生长旺盛,山脚下有个村寨叫圳广。寨里住着三四十户人家,每家房前屋后都种着许多竹林,生长十分茂密旺盛,当时因山上藏有真龙,山下的人家沾得真龙气,人丁发达,龙气旺盛,每家柜子里的黄豆都在悄悄变化成人,一粒黄豆一个人,房前屋后的竹子亦是每道竹节里都藏有一个人一匹马,一旦变完整之后,全部出世就是一支强大的队伍,足可以跟朝廷抗衡。

一天,寨中一放牛娃到寨子背后的山上放牛,随手砍了一棵竹子做成弓玩。弓做好后,就从身边顺手扯来一皮茅草,搭在弦上往天空一射,谁知这一射不打紧,茅草却箭一般径直朝天空飞去,穿过云层,一直向前飞奔而去,最后不偏不倚刚好射在紫禁城金銮殿的龙椅宝座上。这下放牛娃也是给吓坏了,急忙丢下弓撒腿向山下跑去,跑着跑着,也没了踪影。明太祖见状吓得魂飞魄散,急招群臣异议。群臣中有一位姓朱的道台,法术无边,颔首沉吟,掐指一算,对太祖道:“在西南边陲出现草寇”。朱元璋一听,与群臣商议,派朱道台前往一探究竟。道台领命临出门前,其母问他要到哪去?他告诉母亲将要外出斩龙,母亲对他说:“儿啊,你去是要斩劣龙,可不许斩真龙啊!”朱道台答应母亲道:“我若是斩了真龙,遇到铁索桥,就让他爆肚而死。”说罢就打马上路,直往西南边陲而来。

进入黔境来到普安县境内,道台根据事先掐算,直接组织百十人带上锄头、铁锹等上到普纳山上,选定一处位置(今天的地名叫斩龙凹),就叫人开始往下挖,直到天黑才下山;可第二天当他又带着人来到山上时,昨天才挖过的地方又恢复了原状,就像压根就没有人来过一样。一连数日都是如此。到第四天傍晚,收工后,朱道台让随去的人先下山,自己就留在山上,一声不响地睡在白天挖过的地方。半夜时分,突然听到是有人在小声地唠叨不停,道台急忙起身环顾四周,一片漆黑,一个人影也没有,躺下身来仔细再听,原来声音是从身下的山肚里传来的,急忙俯首帖耳,只听一个声音从山肚里传来:“:千把锄头万把锹,不如老龙伸个腰,只怕铜钉铁钉钉断腰。”听罢,朱道台欣喜若狂,急忙跑下山来,连夜召集附近的铁匠,赶打一仗二尺长的铜钉铁钉各十二颗,打好后再叫人扛上大锤等工具跟着上山,来到挖过的地方,把二十四颗长钉按不同的方位布好,叫人用大锤狠狠地往下打,当二十四颗长钉全部被打进土里后,顷刻间,只见天边一道闪电过后,天空传来一声惊雷,山脚慢慢浸出一丝丝鲜红的液体来,渐渐汇集成河,山脚下的寨子里也接连不断地传来阵阵爆炸声,原来是寨子房前屋后的竹林和家中柜子里的黄豆全炸了,仔细一看,只见竹节里的人和马,黄豆变的人,都已基本成形。只因道台斩杀了山上的“龙气”,这些还未发育成熟的人和马就胎死腹中。斩首真龙、大破山下草寇后,朱道台便打道回朝廷,当他走到今之北盘江上游的盘江桥,看到架在江上的铁索桥时,顿觉腹痛难忍,瘫痪下去,霎时肚爆而亡……当然,这仅只是传说而已,它所能告诉我们的,也就是从一个则面证实在明政权建立之初,长期生活在西南边陲的这些土著居民,确是不愿归顺明王朝,欲与朝廷对抗。

硝烟散尽,魂恋故乡,600余年的时光随着日月的东升西落已成过去,当年明军留驻下来的军士,在平定红苗、仡佬人的叛乱之后,朝廷为防止士兵的逃亡和保证军役的继承,便下诏让这些军士就地留屯,有家眷的将家属从原籍迁至留驻地,没有家眷的就地迎娶当地女子成家立业,渐渐地,随着岁月的流逝,各民族间的交往不断深入,相互同化,慢慢就形成了以今之普纳山为中心,四周包括普安县龙吟,晴隆县长流、花贡,六枝特区双夕、长寨,水城县格支及盘县格所等地操湘西土语的苗族——喇叭苗,繁衍生息至今。(发表于2010年《南山湖》第一期)

 

联系:普安县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办公室 李 自 友

邮编:561500